2025-08-13 09:44:31
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兵团“新农人”的创业故事
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兵团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科技赋能农业,以实干带动增收,在芬芳的泥土里种下追梦的种子,用奋斗的雨露浇灌乡村振兴的花朵,以青春的热情描绘田野阡陌的美丽画卷,给兵团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他们既是现代农业的践行者,也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在广袤的边疆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三农”故事。
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近兵团“新农人”,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敬请关注。
刘星:做职工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蒲子璇
8月的准噶尔盆地南缘,炽热的阳光洒在六师一〇三团十二连的瓜地里,翠绿的藤蔓间缀满色泽金黄、形状饱满的甜瓜。
8月7日中午,该团十二连职工张安平在地里忙着装运甜瓜,他笑着对笔者说:“种植有技术,品质有保障,销售有门路,我们的甜瓜卖到了全国各地。”
8月5日,在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刘星查看甜瓜的包装情况。蒲子璇 摄
张安平是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近几年,每逢甜瓜收获季,他都会去合作社打包装箱,日增收700元左右。
“我们合作社除了有甜瓜种植户外,还有负责打包、运输、销售的社员。”十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星说。
2018年,刘星牵头成立了该合作社,采用“党支部 合作社 职工 电商”模式,推动甜瓜产业由“提篮叫卖”向“品牌化”“数字化”转型。
“扫一扫二维码,甜瓜从种到收的全过程一目了然。”刘星向客商展示甜瓜的“数字身份证”。2018年,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引入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一瓜一码”溯源二维码,上传甜瓜播种、施肥、打药等环节的农事信息,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实现了源头可追溯、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
质量追溯系统让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甜瓜质量有了保障,销售不用愁,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的时候只有5名社员,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有83名社员。”刘星说。
依托团场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沙质土壤优势,合作社精选“西州蜜25号”“金色年华”等17个优质品种,严格控产提质,确保甜瓜甜度达16度以上。
合作社社员车调芳是该团十二连职工,从1995年开始,她每年都种植甜瓜。今年,她种植了30亩地的晚熟甜瓜,专门在电商平台销售。
“以前种瓜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加入合作社后,我们不用愁销售,市场需要什么品种,合作社会帮我们考察,让我们少操了很多心。”车调芳感慨,合作社聘请专业农技员全程为她们提供指导服务,作物品质显著提升,电商订单价比市场均价高出20%。
“在选种、种植管理方面,我们有专门的技术员提供指导服务,保障甜瓜品质。这样一来,我们种出来的甜瓜在市场上就有了竞争力。通过大家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客商和电商前来购买我们的甜瓜。近几年,我们累计为种植户销售4500亩地的甜瓜,销售额达1800余万元。”刘星说。
2021年,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五家渠甜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品牌价值持续释放。如今,合作社贴有地理标志的甜瓜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戈壁滩上的‘黄金蜜’,皮薄肉厚,现摘现发!”在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播间,刘星举着采摘的甜瓜热情地向网友推介。2020年,该合作社试水电商,首年仅销售300件;如今,线上年销量突破8万件,带动300亩甜瓜“走红”网络。
为打通电商产业链,该合作社投资建设6000平方米的甜瓜交易集散中心,配备自动化分拣线、300立方米保鲜库和电商服务中心。合作社通过采用分级分选、冷链储运的方式,使得甜瓜保鲜期延长15天,消除了生鲜电商的“痛点”。
今年,在甜瓜采收高峰期的20天内,该合作社电商销售额突破320万元,日均发单4000件,销量同比翻倍。随着订单量增加,快递公司主动下调运费,进一步提升了每件甜瓜的利润空间。稳定的预期收益,让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主动加入合作社,形成“产业兴、农户富”的良性循环。“未来,我们要让甜瓜实现‘破圈’发展。”刘星介绍,合作社正谋划延伸产业链,开发冻干、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并联合科研机构研发早熟、耐储运产品,进一步抢占市场高地。
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提篮叫卖”到“全网畅销”,五家渠蔡家湖新渠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走出一条“品牌强农、电商兴农”的道路,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刘星说:“我要做职工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带领更多职工群众增收,书写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
石建辉:无人机“飞出”增收梦
杨铁军、吴中艳
“3号,5号,9号,请注意!现在喷施叶面肥,请加大水量,调整无人机的高度,以免气流吹落红枣,造成损失。”8月8日,二师三十七团的一片枣园里,3架无人机正在喷施叶面肥。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三十七团三连职工石建辉手持对讲机,对员工们下达指令。
为了方便调度和联系,石建辉给16名员工和16架无人机都编了号。
8月10日,在二师三十七团三连一块农田里,石建辉(右)操控无人机。杨铁军 摄
三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农业是该团的支柱产业。在2024年之前,无人机植保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片绿油油的农田,就是‘摇钱树’呀”,今年3月,石建辉萌生了一个想法。经过一番调查后,他打算依托团场的现有资源,采用集资入股的方式,成立一家公司。他算了一笔账,买1架无人机,就能带动2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于是,石建辉拿出了他的所有积蓄,在团场4个连队“打广告”,寻找志同道合的职工,瞄准团场的6.55万亩耕地,一起发展“低空经济”。不出一个月,他招募了16名职工,集资200万元。此后,石建辉注册成立了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公司)。
经过5个月的运营,“蜂鸟”公司现有16架大疆t70p无人机,员工16人。该团懂技术的三连职工韩佳乐,被石建辉聘任为“技术总监”。此外,他还为每名员工定制了工装。
从此,这支由16名职工组成的团队,在“技术总监”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无人机飞行技术,经过实践,个个都成了“行家里手”。
在团场,“蜂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精准植保。在一块块条田里,无人机按预设航线飞行,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精准喷施作业,一小时作业量平均90亩,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既降低了成本,又喷洒均匀,效果良好。
“公司员工一年只工作6个月,按每天作业500亩至1000亩算,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石建辉说。
目前,“蜂鸟”公司的业务不仅覆盖了三十七团的各个连队,还拓展到毗邻的三十八团、且末县9个乡镇。近3个月以来,已喷洒作业3万余亩。
“石哥带着我,凭借操控无人机,搞农业服务,让我实现了再就业,月收入2.8万元。”“蜂鸟”公司员工高丰说。
6月至8月,农作物生长进入关键期,也是无人机作业的高峰期。因中午气温较高,加之农作物叶片的纤维导管都是闭合的,不利于作物吸收药液和叶面肥。为了杜绝产生药害,员工们按照公司规定,采用“白 黑”模式,每天19时把无人机运到农田,一直干到次日9时。
石建辉说,“蜂鸟”公司初创时,三十七团领导为该公司协调了一座二层小楼,用作他们的办公场所,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杜超则为他们联系种植户,让他们接到了第一个订单。
“蜂鸟”公司每周都会开展业务培训,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无人机和辅助设备进行维护。为了实现精准喷施作业,员工们密切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根据风速确定是否进行作业。
“成功没有捷径,靠的是辛勤的劳动。依托团场资源,我们在创新中谋发展,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望着广阔的农田,石建辉坦言。
谈及未来打算,石建辉说:“到了10月份,农田植保作业就结束了。我打算带领员工去四川、贵州等地,在山区开展吊运水果等业务,员工每月的收入预计可达2万元。今后,我将吸纳更多的职工群众加入‘蜂鸟’团队,帮他们增收致富。”
王辉:带领更多职工群众“鼓钱袋”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秀 通讯员王奇新
“你看,小麦收完后,我们复播的青贮玉米长势多好。”8月6日,站在和自己“个头”差不多高的青贮玉米地里,八师一四三团二十连职工、石河子市花园镇辉煌牧业收获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辉兴奋地说。
王辉在检修农机具(摄于3月20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摄
2020年,王辉尝试从内蒙古、东北三省引进一年两季种植小麦、复播青贮玉米的技术,经过几年试验,效果非常好。“我希望在北疆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增加种植户的收入。”王辉说。
一周前,王辉带着合作社社员用时一个月,四处收购了7700吨小麦秸秆,卖给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石河子花园乳业有限公司,还没休息,就着手收割青贮玉米了。
王辉今年50岁。2010年之前,他是一名货车驾驶员。2010年,看到一四三团玉米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他的师傅李明轩问他是否愿意一起买台收割机,专门收割青贮玉米。王辉觉得师傅的提议挺好,但资金不足。于是,他向亲朋好友借了12万元,和师傅一起购买了一台收割机。没想到,当年净赚16万元。
赚到“第一桶金”后,王辉信心大振,决定把挣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新的农机具。截至2013年年底,王辉拥有4台饲草收获机,银行存款30万元。
2013年,兵团出台惠民政策,鼓励职工群众牵头成立合作社。了解政策后,王辉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随即与身边的4位朋友商量成立合作社。
说干就干。2014年年初,王辉和朋友通过向银行贷款、亲戚借款等方式筹资300万元,成立了石河子市花园镇辉煌牧业收获机械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了,怎么管,怎么干,怎么分红,怎么发展?当时一连串的问题摆在王辉面前。没有办合作社的经验,也没有可借鉴的“模板”,但合作社必须要有规章制度。除执行国家法定的合作社章程、制度外,他还制定了合作社出资制度:凡入社社员必须以实名出资占股,实际参与合作社经营,不允许挂名。优先让社员入股,尽可能提高社员的占股比例,社员入股资金不够则由王辉为其借款补齐。
王辉的这一做法获得了社员的认可,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合作社有3台收割机,收获青贮玉米1.8万多亩,纯收入11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10万元。”王辉说。
2015年,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投资220万元购买了一台饲草收割机,当年收获青贮玉米1.4万余亩,纯收入9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6万元;
2017年,合作社又购进一台饲草收割机,当年收获青贮玉米2.1万余亩,纯收入16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15万元。
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王辉审时度势提出采用“合作社 企业 农户”的经营模式。2018年,合作社与新疆天山军垦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订单,解决了种植户种植青贮玉米销售难、结账难的问题,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此外,合作社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为种植户提供有偿耕作机械服务。这样一来,既打破了小家小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又减少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土地耕种效益。
2018年,合作社在开展饲草收割业务的同时,王辉决定“进军”采棉机行业。他当年购买了一台采棉机,共采收棉花1万亩,加上采收青贮玉米2.2万余亩,纯收入24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20万元。
赵勇是一四三团二十连职工,他说:“我是一名老社员,加入合作社时,入股了20万元,如今本钱早就‘回来’了。”
近年来,赵勇每年除了种植90多亩棉花外,秋季还去合作社当农机驾驶员,多了一份收入。
“合作社里有不少和我情况一样的社员。这几年,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赵勇说。
其间,为了开阔眼界,王辉还带着几名合作社社员前往国外,学习农业生产先进经验,并采购了几台打包机、采棉机。
2022年,石河子市花园镇辉煌牧业收获机械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截至2024年年底,合作社共有社员32人,拥有各种农机具30多台,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利润达26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10万元。
面对取得的成绩,王辉不骄不躁,他说:“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我要发挥自身优势,带领更多职工群众‘鼓钱袋’。”